“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”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最醒目的標識之一。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,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,其蘊含的思想觀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規范,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,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。我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養分,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,更好實現以文化人。
尊重人格。中華文化從西周以來就確立了人本理念。《論語》記載,孔子家的馬棚失火,孔子首先問:傷著人了嗎?對人的重視可見一斑。正是基于對人的尊重,孔子賦予仁這個概念豐富的倫理含義:“仁者,人也”“仁者愛人”“克己復禮為仁”。孟子說: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。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。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敬不僅是對他人、對施禮對象的尊敬,而且是自己人格尊嚴的體現。今天,形成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,倡導互相尊重人格仍然非常必要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,保護人民人身權、財產權、人格權。這就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養分,將禮儀之邦的精神氣質與時代要求相結合,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蔚然成風。
塑造人品。仁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最高范疇和核心理念,包括對己和對人兩方面的內容,所謂“躬自厚而薄責于人”。對己主要是克己,嚴格要求自己,加強道德修養,以求達到仁的境界;對人主要是愛人,泛愛眾而親仁,己欲立而立人、己欲達而達人。每個人無論出身如何,都應不斷修身,以臻于至善之境。儒家經典《大學》中寫道: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“明明德”,就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;“親民”包括“新民”,教人去惡從善、棄舊圖新。由個人、家庭而國家與天下,由愛親人、愛他人到愛國家與天下,將家庭、社會和國家融為一體,天下情懷與愛國主義并行不悖、相得益彰。對黨員干部來說,“講政治、有信念”“講道德、有品行”是應立之大德。在明大德的前提下,還要注重守公德、嚴私德,把加強社會公德、職業道德、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修養作為做合格黨員的必修課。
天人合一。中華人文精神的偉大,還在于它將人、社會與自然看作一個鮮活的生命整體。“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”孟子將仁從親人之愛推及人類之愛,由人類之愛旁通萬物之愛。莊子認為,世間所有生命同源同種,不存在本質上的不同。這與西方主客觀對立的自然觀明顯不同,被稱為“有機自然觀”或“有機宇宙觀”。它尊重生命、敬畏自然,認為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相處,強調人應當效法天地、欣賞萬物。中國傳統的天地人三才之道,一方面認為人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與作用,強調“惟天地,萬物父母;惟人,萬物之靈”,強調“人者,天地之心也”。另一方面又強調天地的偉大價值,所謂“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則知天矣”,所謂“先天而天弗違,后天而奉天時”,主張人道以天道為準則。這啟示黨員干部,要將積極有為的人生觀與生態環保的可持續自然觀統一起來,一方面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,一方面勇擔千秋生態大業,努力建設生態文明。 (楊小明 任春光)